博冠体育1983年7月7日的清晨,当由同志亲笔题名的中国教育报带着新鲜的油墨气息来到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时,教育战线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中砥砺前行,40年,我们把责任扛在肩上,用激情守望教育这片热土。
40年,12183期,14000多个日夜,我们牢记“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的初心使命,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与教育同行,与师生同行,走过改革的峥嵘岁月,走进更加昂扬的新时代。
40年,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从最初的周刊、黑白报纸到日报、彩报,再到覆盖用户超1亿受众的全媒体矩阵,如今,24小时流淌于互联网之上的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无论媒体形态怎么改变,初心始终不变。
作为主流教育新闻媒体,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我们坚守的价值和信念,来自广大读者的信任关爱和相伴同行。
40年风雨同舟,40年与时俱进。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用户的需要和体验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重点;我们始终坚守主流价值,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鼓与呼;我们始终努力传递有理论高度和理性精神的资讯、声音,坚守教育专业价值。
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夜晚在翘首等待,记录澳门回归的难忘瞬间;提前8个小时背起“长枪短炮”进入庆祝申奥成功主会场,只为抢占拍摄绝佳位置;在历届党代会、两会等每一个重要时刻,编辑部的灯光彻夜不熄……从1983年创刊伊始,国家的每一次盛会、每一件大事,都被见证。一支支笔、一个个镜头、一块块版面、一张张报纸,将那些响彻神州的号角、影响时代的瞬间凝固成历史的记忆。
夜行于1998年洪水来临后空无一人的街道,置身于汶川、玉树、雅安被地震摧毁的废墟,挺身奔赴“非典”隔离区采访……危急关头使命在肩,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疫情面前,我们的记者一次又一次与时间赛跑,借助镜头与文字,将爱与温暖传向神州大地。
采访、编辑、出版、传播,一次次执着等待,一次次彻夜未眠。我们把新闻现场那些鼓舞人心的喜悦、振奋人心的勇敢、温暖人心的关爱,传递给读者。作为中华儿女的光荣一员,我们见证参与历史和现实,传递教育新闻媒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触摸教育巨变的脉搏,40年来,我们精锐尽出,一次又一次行程万里,将足迹撒遍神州大地,见证教育奠基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从翻越雪山草地到穿越荒漠戈壁,从神州北极到天涯海角,我们推出“重走长征路”“走进西部”“神州行”“万里边疆教育行”等系列重大主题报道,生动记录中国教育的精彩故事,将中国教育变迁的壮阔画卷一一展开。
展现教育事业的勃勃生机,40年来,我们扎根基层,一次又一次奔赴教育现场,在田间地头、校园教室,记录教育改革的风雷激荡。为了挖掘农村教改的“青浦经验”,我们的记者跟踪23年;为了写好大学优秀教师群体送科技进山的鲜活故事,我们的记者带病坚持深入太行山区与教师面对面交流……40年的日夜兼程,我们以记者的神圣使命记录教育发展的光辉足迹。
社会转型中教育发展必然面临困惑、矛盾、冲突,需要发出直面难题的声音,引领对未来的追问。1993年11月2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深度报道1992年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中,中日少年生存能力的对比,揭示教育面临的挑战,由此拉开全国性的教育大讨论的序幕。
《教师究竟排第几?》《三百万民办教师劳苦功高》《我咋成了躲债校长?》……也许在教育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这些报道反映的只是点滴的问题,但却引发深刻的反思,汇聚成推动教育前行的动力。为此,我们迎难而上、执着如初。
在探寻教育真理的路上,我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惜千里跋涉、数月采访,只为立身于教育现场,用专业视角发现教改典型。率先报道湖南汨罗教改经验,引发实施素质教育热潮;率先报道山东寿光、山西晋中等教育经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教育真谛的求索之路上,我们用“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为教育改革发展鼓与呼。
“这篇通讯的公开发表产生的影响极大,对我的激励之深,至今难忘。同时,为我打开了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的又一扇窗口。”1985年,《开拓者的风范——记上海市杨浦中学特级教师于漪》刊发后,“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这样回忆中国教育报对她的影响。
2021年6月29日上午9时,满手贴满膏药、被搀扶着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张桂梅,光荣地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我们曾连续多年刊发报道,讲述她扎根贫困地区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的故事,令无数人泪目。
正如于漪、张桂梅那样,师者的高尚情怀往往都隐藏在无数个日夜的默默奉献里,需要智慧的眼光发现、专业的视角讲述。40年来,我们报道了很多独家发现的教师典型,覃申媛、魏书生、李吉林、王思明、王月娥、孟二冬、黄大年……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曾经感动无数人,成为时代的一个个亮点。而他们在教育战线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汇聚成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
从人的视角触摸教育发展的历史脉动,我们为教师而歌,始终做广大师生的挚友和知音。
2003年,最早发出《免费!免费!义务教育新呼唤》,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助推义务教育免费成为现实。2009年,刊发的《“大学生村官模式”:从农村包围城市》引发关注,直接推动大学生社会工作者扎根城市社区遍地开花……以专业的眼光审视现实,用新闻的笔触推动变革,我们一直在努力。
呼吁政府偿还“普九”债务,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推动“为基层学校配齐音体美教师”写进……回望40年走过的道路,发挥媒体的独特力量助推教育的变革,是我们的责任担当,更是光荣使命。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做好新闻舆论引导,是培育理性、凝聚共识和共铸信仰的过程,也是媒体应有的价值取向。
2011年9月9日,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首次刊发署名“钟曜平”的文章《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写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钟曜平”文章成为“中国教育报重要评论”的代表。10多年来,我们力求以新颖的立意、独到的观点、流畅的文笔,打造富有影响力的教育评论品牌。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我们以评论版为阵地,并向移动端挺进,打造融媒评论新阵地。《地方教育规划要跳出“套娃思维”》《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青少年的精神依靠》《办教育不能滥用市场思维》……面对教育难点热点博冠体育,我们及时正本清源,用理性守护教育常识、凝聚教育共识,以饱蘸理性与激情之笔,传递权威、专业的声音,引领舆论导向。
40年,中国教育报在以新闻的力量见证、记录、推动中国教育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不断蜕变创新,完成了从纸媒到融媒的蝶变,构建起全网全渠道全平台的传播格局。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新型主流教育媒体的道路上,在助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主流”是我们对自身在舆论格局中的角色定位,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职责。
作为教育主流媒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坚定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我们的职责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大局服务,为教育部党组中心工作的全局服务,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师生服务,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人民性质、教育特色,是我们的生命品格;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是我们的办报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出“牢记嘱托”特刊,沿着习的足迹跨越山海博冠体育,走进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书写对教育的深情关怀;我们推出“关心的教育事”专栏,记录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牢记的殷殷嘱托,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推出“嘱托·回信精神激励我”融媒体报道,全面展现广大干部师生牢记习嘱托、踔厉奋发新征程的生动实践和精神风貌……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启动“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报道,走遍全国9个陆地边疆省份的23个县市、近60所国门学校,行程5万余公里,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教育改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我们举全社之力推出融媒报道“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行”,深入全国31个省份,实地探访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遗址遗迹,展现教育人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我们走进“三区三州”,书写教育脱贫攻坚的壮丽史诗;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艰难时刻,我们深入教育一线,报道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的动人故事……
“双减”落地、教师减负、“五育”并举、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县中振兴、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我们紧紧围绕中央重大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部重要改革举措,准确、及时、全面、深入做好宣传报道,做好对教育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解疑释惑和舆论引导,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新型”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也是我们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背景下履行好主流媒体职责的基础和前提。
先后成立“全媒体中心”“中央编辑部”,社党委、编委会靠前指挥,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在重大报道中打通各编辑部各部门之间的采编资源、人力资源、内容资源、技术资源,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不断深化媒体融合……从2014年开始,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迈出了媒体融合的第一步,踏上了媒体融合新征程。
如今,“智融平台”常态化运行,实现统人、统事、统流程、统资源、统内容“五统筹”,实行全员、全网、全渠道、全平台、全流程、全天候“六全”工作机制,再造新闻生产流程,内容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全面增强……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的媒体融合之路成效卓著,迈向纵深,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
做强常态运行的中央编辑部,实行报网端微采编一体化统筹指挥,优化新闻生产流程,形成专业、快速、立体的全媒体报道方式……媒体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2020年以来,我们重塑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推动媒体融合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打通了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媒体融合实效进一步凸显。
从无到有,从相加到相融,从纸媒到全媒,从“智融平台”向“中教智融云”迭代升级,从夯基垒台、架梁立柱迈向深度融合、提质增效……我们紧跟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教育行业实际,超前谋划,探索行业媒体深度融合新赛道,走出了一条行业媒体转型升级的成功之道,实现了从一张报纸到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质的飞跃。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发展,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是一场披荆斩棘的征程。近10年的不断探索,我们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新型主流教育媒体主阵地,形成了报网端微相融相促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综合覆盖用户超过1亿人,让党的声音直抵师生、温暖师生、鼓舞师生。
媒体融合本身并不是改革的目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目标是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教育系统广大师生,为教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教育”是我们作为行业媒体的最基础、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我们脚下植根的土壤。
从联合上海宝钢集团连续举办“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评选”,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到推选“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发现并推出一大批推动读书的典型;从推选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案例到举办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弘扬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推进教育不断改革创新;从启动“送教下乡”到开展“宣讲行 送教行”大型公益活动,把党和国家最新教育方针政策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学经验送到基层学校……
40年来,我们立足行业、扎根教育,满怀赤诚服务教育,努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化服务。
教育改革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服务永无止境。从推出《教育舆情内参》《教育决策参考》《教育改革情报》,服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提供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定制服务;从依托智能化技术,建设“数据+服务”平台,打造教育舆情监测和行业数据应用平台、教育智能融媒体生产和传播平台,到重点打造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平台、中国教育报读书会、“名园现场会”,通过名师带动、课程引领,发挥媒体赋能教师的作用,服务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新型主流教育媒体,我们努力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用互联网的方式、思维、手段生产有影响力的内容产品。我们牢牢抓住内容建设这个根本,抢占移动互联网阵地,深度连接用户,强化线上线下结合的产品化服务,瞄准“垂直”和“分众”做文章,通过专业化内容、精细化运营、多元化服务,孵化和打造走向教育行业深处、服务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和师生的产品,探索全方位服务用户的路径,努力满足教育行业、部门、学校及广大师生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奋斗者的征程有湍流也有险滩,但我们心有所持、搏浪前行,与时代同变、与教育同新便是方向,“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便是责任担当。
40年前,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教育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助力者。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之时,中国教育报应运而生,我们扛起如山的责任,紧随时代的步履,紧扣教改的脉搏,讲述中国教育的精彩故事。一期期看似普通的报纸,40年一直激情澎湃,与中国教育同心同行,为教育强国擂鼓助威;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报道,40年坚持倾力付出,从这里可以明白中国屡创世界奇迹的教育答案,从这里可以读懂中国走向富强自信的文化密码,从这里可以看到教育人一张张生动淳朴的面容。
当时光的日历翻过40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壮丽启航,教育强国建设的号角吹响,我们已然汇入伟大的历史洪流。作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的观察者、记录者,教育改革经验的发现者、宣传者,教育舆论阵地的守护者、引导者,我们愈加清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所在。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我们将始终聚焦中国发展进步,始终关注教育改革发展,始终坚守主流价值和专业价值,始终坚持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始终努力传递有理论高度和新闻“鲜度”的好资讯、好声音,不断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研判,把准时代发展脉搏,紧盯社会思潮动态,敏锐发现和妥善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舆论导向正确。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们把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作为天然职责,服务改革的大局,第一时间报道党和国家重大教育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报道教育部党组的中心工作和重要部署,切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我们将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有关教育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目标任务,准确、及时、全面、深入做好宣传报道。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服务广大师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独特优势。我们将坚守办报初心,紧扣党中央关注、群众关心博冠体育、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焦点,深入田间地头捕捉新闻“活鱼”,走进校园课堂挖掘典型经验,讲好教育故事,让教育好声音打动人心。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提高政治站位,坚守媒体职责,坚持政治家办媒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同时,立足教育,扎根行业,进一步聚焦用户痛点与需求,增强报道的专业内涵,为用户提供可鉴、可学的专业化服务,满足广大用户专业成长、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深度连接用户,为用户提供全新、专业、独特的服务型产品,以权威性、专业化、可读性强的内容赢得用户。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从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从传统报刊到全媒体矩阵,与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同步,守办报使命之正,创内容生产之新。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新介质,不断迭代的新技术、新手段,我们将坚持在重大时政报道、政策报道、典型报道等方面不断创新,全力打造以报纸为龙头和支点,报网端微有机整合、协同高效、差异发展,有影响力、专业性、服务力的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实现办报思路、内容生产、运行机制等深度创新,向创新要生产力、要效率,更好围绕中心工作,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教育新闻工作使命崇高、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秉持“方向性引领博冠体育、专业化服务”的办报宗旨,深刻把握新时代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打造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体、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在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续写新篇章博冠体育,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