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冠体育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 构建教育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3-05-07 15:16:08

  博冠体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则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博冠体育,是重构教育生态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已初步实现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有机融合,并具备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经济基础已经具备。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博冠体育,2021年全国GDP总量再创历史新高。有研究预测博冠体育,未来中国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并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我国始终坚持经费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所需这一基本原则。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

  社会共识早已达成。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习多次发表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论述,我国近年来发布了多项涉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学术领域早已掀起研究热潮,相关主题文章、论著等大量涌现。三是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都对改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有迫切需求并已达成共识。

  实践经验足够丰富。多地积极探索,在此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模式上可划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学校组织模式、社区支持模式、校外教育活动载体模式、家庭参与模式等,且每种模式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可满足不同地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虽然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工作成效,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共识基础还比较薄弱。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上仍有不统一,如家长习惯“教育外包”,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机构则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三方还无法形成结构稳定、良性循环、协同共进的教育新格局和新生态。

  各主体职责定位还不够清晰。家校社三方在各自职责定位上还存在缺位博冠体育、越位、错位等情况,或是家长对教育参与不够,或是教师转嫁本该是学校职责范围内的事务或任务给家长,以致加重家长负担,或是社会机构课外培训无序发展弱化学校教育,导致家校社各方无法有效整合自身资源、发挥各自优势。

  顶层设计仍待完善。目前亟待从国家或地方层面制定同时规范指导家校社三方协同共育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当下仍缺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以及指导地方开展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及规范标准博冠体育。

  良性循环尚未形成。当前相关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探索,对协同机制的内涵、协同模式、合作原则等方面的研究仍较薄弱;另外,分工明确的工作体系、主体间的民主议事和决策机制、各类资源的共享机制、定期沟通机制、干预补偿机制及督导、评估与激励机制等也仍待完善。

  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尚难有效发挥。目前协同机制的建设仍以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为主,不少学校尚未具备有效整合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的能力,尚未发挥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领导作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新格局。一是各级政府要完善相关机制建设,要通过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及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各级政府要把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总体工作部署和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提供充足经费保障,定期开展督导考核。三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协调建立“地方党委和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教育局主导、街道部门共同参与、社区服务中心具体实施”的整体推进机制。四是地方政府要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社区教育资源,研究解决社区教育重大问题;指导出台社区教育促进条例、行动计划等保障性文件,明确社区教育长短期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等。

  积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及专业优势,搭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协同育人平台。一是学校通过协调社区关系,整治督查校园周边文化、安全环境;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和育人途径,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如成立社区家委会、开设社区家长课堂和周末亲子互动成长营等。二是学校要围绕学生成长,主动联系沟通家长,回应家长和社会关切的问题,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以学校之力带动家风和民风建设。三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党委、政府的统筹、决策提供服务支持,出台部门规章制度,做好总体工作部署,及时跟进指导和协调学校利用好家庭和社会资源,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本级教育行政干部、校(园)长及教师的培训研修体系。四是学校要结合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等的总体工作部署,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和工作体系,纳入干部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指导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创建以社区为中心的课后教育主阵地,充分利用社会育人资源。一是各地要继续完善社区开展课后教育的工作机制,明确建设目标(包括功能定位等),制定具体的落实办法和实施细则。二是各地可以创建“市级优质社区教育学校”“精品社区教育工作站”等,充分发挥社区开展课后服务的功能,在课后教育的体系构建、资源共享、投入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形成“层级推进、梯度发展”的社区课后教育建设新格局。三是建立区、街、居、邻四级社区教育阵地,让“社区教育中心”成为开展课后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培育社区居民和青少年正确认识及参与课后教育的意识、素养和能力。

  利用数字化技术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是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可及性,扩大优质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让困难地区、弱势家庭、薄弱学校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所有家庭和学校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学习机会。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校与家庭需求,为学校和家庭精准匹配社会教育资源,在兼顾共性的同时加强实时性、个性化、多样化的资源供给。三是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时时、处处可学,大力推动典型家长、优秀教师、优质教育类自媒体等成为良好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与传播者,让学习者在消费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将协同育人成效纳入政府履职督导范围。一是建立协同育人跟踪、反馈机制,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引导机制、过程监管机制、多方反馈机制、督导评估机制,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效果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考核体系。二是建立健全跨部门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将公民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五大环节纳入家校社协同育人决策过程,做到科学、民主决策,健全跨部门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三是积极应用考核评价结果,在资源支持和利用、经费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努力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家风、校风、民风。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营造协同育人良好氛围。一是引导多方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教育事业。二是大力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重要性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教育下一代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各级政府的综合保障与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深度参与。三是充分借助新时代媒体舆论力量,加强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与微信等新媒体的相互融合,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全媒体支持体系和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