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冠体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基于历史启示、实践经验、时代价值和未来使命的历史必然。
以史为鉴,可以远观未来。近代中国落后于日本,标志性历史事件之一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割地赔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借机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
从表面上看,是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日本迈入了近代强国的行列,而中国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提倡“教育兴邦”。明治维新三杰之一、日本大臣木户孝允提出“立国之本,惟于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在此思想主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力发展教育,建立了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1872年(明治5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民皆学”为基本原则的学制博冠体育,就规定将全国划分为53760个小学区,并以210个小学区内设置1所中学,在32个中学区内设置1个大学区,当时日本出现了8个大学区。
同一时期,中国正在开展洋务运动,虽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总体上比较分散、不成体系,主流教育仍然是封建时期的科举考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近代两国的教育对比看,近代中国的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日本。
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再次警醒国人。甲午战争失败直接催生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始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变法图强,其中教育改革是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变科举、兴学校博冠体育、育人才等有关教育改革的思想共识却孕育而生,此时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开启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成为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自中国诞生之日起,教育的发展就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发展主题的不同,教育的使命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赋予新民主主义教育以革命使命,强调“以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等。在这一历史时期,教育承担着提高革命觉悟、播撒革命火种、壮大革命队伍等任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即“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一时期,教育体现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成为教育的目标。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体现出教育服务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列入“九个坚持”。一系列重要论断,凸显了教育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奠基性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博冠体育,“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党的十六大、、十八大、十九大都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描绘、进行强调。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新时代以来,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1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国民素质不断提升。这标志着我国巨大人口压力正在加速转化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教育和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习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博冠体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是伴随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且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才供给源源不断,人口素质不断提升而取得的。习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更加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的“四为”方针。2022年初,《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习指出,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教育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博冠体育,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的方向,奋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和人才培养供给不足问题,在国家急需领域和重大战略方向坚持自主、突出创新、加强协同,更加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担当,探索形成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范式,自主培养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和时代进步的战略性卓越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使命贡献。
(汤哲远系北京外国语大学综改办、“双一流”办主任,王雅丽系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1VSZ05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