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冠体育教育事,民生事。9月开学季以来,奥一网“接诉即办”栏目聚焦教育领域,跟进了4宗与学校相关的民生投诉。从龙华区一学校被指临时调整学生入读校区、南山区一千户小区被指无配套公立幼儿园,到龙岗区一学校数百名学生上学之路坑洼难行,再到南山区一配套学校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桩桩件件,连着民生利益,关乎民生冷暖。
把关系群众利益的关键小事做好,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一环。从个例观察部分单位的应对措施,可一看深圳这张“教育答卷”的细节与温度。
9月13日,奥一网报道了深圳龙华区外国语学校临时调整学生就读校区的问题。按家长反馈,此前该校已经通知孩子被观湖校区录取,但临近开学,学校却通知学生去另一校区高新校区参加教育活动,一时引发猜测。8月29日,该校发布回应称,观湖校区教育资源已严重不足,如将该校区七年级学生安排至高新校区上课,可解决这一困境。
这看似是“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的事,背后却有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新生人数增加应是学校统筹考量的要点,有多大的承载能力,就招收多少学生,这是制定招生计划的大前提。观湖校区教育资源紧张显然不是一日之事,为何过去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都不计划解决,临到开学了才眉毛胡子一把抓?退一步讲,哪怕是严峻到了“不得已而为之”、需要学生更换校区就读的地步,也应该提前将相应的调整、处理方案形成文件,与家长充分协商。如此仓促,不免令人觉其工作粗糙,有临时抱佛脚之感。
此外,在此事中,记者将家长反映的相关情况反馈至接办单位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后,该部门虽回复了问题已解决,但却未针对家长的疑惑予以具体解答,可见在信息公开和解疑释惑层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搞教育不是搞生产,生产资源可以及时调整,但教育的核心是“人”。及时向公众释疑解惑、回应民之所呼,这是对教育的尊重,也是对人的尊重。
10月24日,奥一网报道了南山区润玺二期小区被指无配套公立幼儿园的始末。据业主介绍,该小区属于城市更新项目中的旧改项目,按相关政策规定已达到了配建幼儿园的标准,如今交付在即却失了这一配套。对于此事,南山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南山区教育局和开发商华润置地均予以了态度诚恳且相对到位的解释,也大致给出了解决办法,值得肯定。但对于片区居民来说,最为实际的感受是问题尚未得到完满解决。
“新房建到哪里,教育配套就得跟进到哪里。”在确有教育需求的地区,保障新建小区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到位、落实到位,让片区内适龄儿童得以就近入学,这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能有丝毫马虎和懈怠。此事中,该千户小区被指无配套公立幼儿园,背后缘由虽有出处,但相关单位也在回应时表示“该片区幼儿园学位近几年确实较为紧张”。这说明博冠体育,这一民生诉求是合理的、情有可原的。
当此之际,面对片区孩子可能面临的“上学难”问题,无论处于何种情况,地方政府都应该责无旁贷地负起责来。这不仅仅是怎么建好一座幼儿园的问题,还涉及生源和教育资源怎么统筹调配。这些相关问题,相关政府单位都应纳入通盘考虑,做好提前部署,以保障适龄儿童能按时就近入学,彻底解决片区居民的心头大事。
10月27日,奥一网聚焦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学校学生的“上学之困”。多名家长称,该校位置较为偏僻,部分上学路段坑洼不平、违停严重、人车争行,导致数百名学生上学不便,尤其是刮风下雨的天气。针对上学路坑洼洼难行等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学校并未正面回应,但对家长“建议增加避雨设施”予以回复。吉华街道办事处则表示将协调完善上学临时路,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孩子上下学,家长一接一送看起来是小事,背后却是关乎学生安全和家庭幸福的大事。有家长反映,该校部分学生“上学难”是长期存在的民生难点、痛点,此前已有多次反馈,但始终未有实际的行动推促事情解决。面对奥一网的采访报道,吉华街道办虽拿出了初步方案,但彼时暂无明确的时间安排,也暂未为家长与相关单位搭建沟通平台,能多大程度解决学生上学难题,仍有待观察。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多方协调完善上学路或许复杂不易,但再难恐怕也不至于“无路可走”,而孩子们踩踏的坑、摔过的跤却是实打实的困难。期待相关单位以问题为导向,以家长学生的利益为重,尽快用实际举措消除交通隐患,降低上学路上的安全风险,让孩子们平平安安上学博冠体育、健健康康成长。
11月21日,奥一网跟进了南山区大学城配套学校项目拖延多年的背后缘由。按此前规划,该学校项目应于2020年建成,提供学位2700个。但事实上,该项目不仅未能如期完工,还分为两期开发,二期工程也未能按此前相关部门“预计2022年10月开工”那般推进,至今仍未施工。
从各方回应上看,该项目延期多年的症结是项目用地内一研究中心的搬迁问题博冠体育博冠体育。对此,南山区教育局表示博冠体育,二期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均已完成,目前已开始搬迁工作,完成后即可按程序开展建设工作。
配套学校能不能按时落地、落实,是关乎片区居民的民生大事。此前,南山区相关部门已明晰了工程建设的具体时间线,如今却无法落实,无论是什么原因,如此“口惠而实不至”必定致使社会形象打折扣,疑惑也随之产生:若2018年时便已极力协调研究中心的搬迁事宜,为何5年的时间过去仍未完成搬迁?如若实在“不得已而为之”,有没有及时向公众披露情况、加强沟通,并做好相关预案,缓解片区家长的焦虑情绪?
目前,二期已开始搬迁工作,这是一个好消息。期待项目相关方加快协调进度,推促项目尽快落地,同时与片区居民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披露进度回应民之所呼,让民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教育事,民生事。它不仅事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回顾报道,从“校区之变”到“上学之困”,从千户小区缺了幼儿园配套到配套学校项目未能落地,件件牵连着千家万户,桩桩关系着民生冷暖。让孩子们顺利上学、平安上学,让部分学校项目从“配套工程”转变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理应成为更多地方执政者的责任担当。
教育无小事,每个家庭的诉求都值得重视。让孩子们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让教育这张民生答卷更具民生温度,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也是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