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的战略地位:基于战略需求的分析博冠体育
发布时间:2023-11-17 04:32:55

  博冠体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安排部署,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论坛从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设备、市场规模、商务成熟性、创新等12个竞争力支柱项目综合评价一国在中长期取得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即所谓全球竞争力指数,以此为识别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竞争力状态提供了全面图景。这些表征各国竞争力的指标无不与教育密切相关。二战以来,受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教育发展与国家竞争力之关系更为显著,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着力发展教育的发展战略,并将教育上升到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高度,不断提升教育战略地位。当前,就国际环境而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就国内环境而言,虽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风险隐患不断显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但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稳定,支撑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依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育强国”有两层含义:一是“建”教育强国,二是以“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表现之一。作为现代化强国一个方面,“教育强国”即“强国”之“教育”,“建”教育强国,就是要实现“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建设一个具有强大自主培养能力、强大综合实力与竞争能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建设现代化强国,意味着建设现代文明国家,现代文明国家意味着培养和造就文明人。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普遍地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教育”“强”“国”,就是将教育作为一个手段、方法和路径,助推现代化强国建设:从人力资本的层面,意味着教育从数量与质量两个层面促进支撑科技经济持续、健康、绿色发展的人力资本的提升;从知识生产的层面,意味着以教育传播、创新、应用知识,推动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科技与经济竞争力;从社会进步的层面,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社会一定是民主的、公平的、正义的,这意味着需要以教育改善和提升人的素养,进而实现、保障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人由无能而有能博冠体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增加劳动力价值,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受教育范围越广、受教育程度越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越高,劳动生产率往往也会随之提升。高素质的人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国民素质的提高还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素质、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人口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提高国民素质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博冠体育。教育强国建设,可以提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扩大人才的规模和质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国民素质水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就人的受教育水平而言,我国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总体上居于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的发展不仅保障了14亿多中国人民的受教育权,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使我国从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大国,进而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但是,从横向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教育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唯有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针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是创造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从根本上讲,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人类已经开始并将全面进入人机共生、人机共同进化的时代,不仅人类自由支配的时间将大大增加,而且人工智能发展将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终身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强国建设,就是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深刻认识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博冠体育、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挑战、新要求,逐步超越传统的基于工业体系以传授和接受、记忆知识为表征的教育,变革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和提高人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备现代公民素养、现代科学素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现代中国人,从而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彰显现代国家文明水平。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客观上需要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过程。一方面,当代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另一方面,因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重大变革,全球战略竞争从重视军事实力的地缘政治时代渐渐转向聚焦创新的技术政治时代。基于我国科技创新的现实与当代国际科技竞争的态势,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打造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当前,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和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人才汇聚的强大合力,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上来。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显性指标是,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必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讲,共同富裕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从关注物的增长到关注每一个具体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状态,以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人民的福利和幸福感。在此意义上博冠体育,每一个人的共同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共同富裕需要超越从“物”的视角出发的财富“平均主义”,“物”的分配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是不可持续的短期效应;从根本上讲,虽然“共同富裕”的概念离不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但人的发展、人的共同发展、人的能力的共同提高是保证共同富裕长期效应的重要前提。个体向上流动的机会与其能力紧密关联:个人能力的贫困,会导致家庭代际传递;反之,人的能力的发展,会增加个体向上流动的机会。共同富裕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社会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

  而人的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如果通过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保健等,一个人可以在生产商品方面变得更具生产力,那么,预期这个人通过同样的方式可以在自己生活中直接取得——而且有自由取得——更大的成就,就是自然的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可以给一个国家或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带来巨大的战略红利。教育是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改善生活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教育的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人的能力提升的过程。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更加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加强保障教育公平普惠的制度建设,把促进教育公平普惠贯穿到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要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同时,基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着力补短板,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加大乡村教育振兴和乡村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力度,以教育扶志,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激发农村学生、农村青年学习、成长、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转变观念,提高素养,树立信心;以教育扶智,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激励农村学生、农村青年学习和掌握当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志智双扶”,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而实现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教育强国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首先表现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源泉。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挖掘、传承、传播、发扬五千多年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内涵外延,深刻体会中华文明的人文性、连续性,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意蕴。

  其次,秉持中国文化的人民性,激发民族复兴的创造力。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工作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激发全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先进文化涵养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文化修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营造生动活泼、良性互动的社会生态、人文生态。

  最后,塑造国民的大国思维、大国胸襟,更好地担负起建设新时代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将当代中华文明融入世界文明。当今世界处于文化多元和政治多元的状态,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创造独特的科技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成果。我们不仅要在深厚的我国文化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要通过教育强国建设博冠体育,通过高水平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学习和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创造的文明成果,融会贯通,使古老中华文明焕发青春活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向世界展现一个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形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及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VGA200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