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冠体育7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教育这十年”“1+1”主题新闻发布会。江苏作为唯一分会场,专题介绍高校科技创新十年发展成效。19日、20日,记者跟随省教育厅实地走访南大、东大等多所高校。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成效显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江苏贡献。
截至去年底,江苏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9.2万人,博冠体育拥有两院院士79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8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数占全国高校10%。近十年来,江苏高校专利转让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7月19日下午3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方成为到访的记者讲述中国第一颗探日卫星“羲和号”。
去年10月14日,博冠体育博冠体育“羲和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拉开我国空间探日的序幕。“羲和号”卫星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由南京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发。“羲和号”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观测,为研究太阳低层大气动力学和太阳爆发物理机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十年来,江苏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徐子敏表示,江苏推动高校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制造科学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助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发展。比如,苏州大学研制的柔性白光OLED效率达到国际领先,填补了国产OLED产线装备空白。
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突破,为载人航天、南水北调等领域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克多项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近五年应用于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30多个国家重大工程。
同时,江苏推动高校在能源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方面以及对深海、深空、极地方向的探索研究,为改善民生和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博冠体育东南大学研制的Ka频段毫米波CMOS相控阵芯片成果已在车载、船载和无人机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和毫米波5G领域得到规模性应用。此外,“祝融”探火、“蛟龙”探海、“天和”遨游星辰等重大工程背后均有江苏高校科研团队的贡献。
紫金山实验室副主任,东南大学教授、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正带领团队进行6G通信技术研究。科研团队选择光子太赫兹无线G全新突破方向,搭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光子太赫兹实验环境,经过3年多的攻坚克难,首创光子太赫兹光纤一体融合的实时传输架构,打破太赫兹通信系统实时传输净速率超过100Gbps的公开报道世界纪录。
为大力推动源头创新和提供核心支撑,紫金山实验室创立之始就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在这里,首席科学家可以调动经费、人才、设备等资源,对年轻人实行贯通式培养模式。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直博生朱弘智告诉记者,一些优秀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可以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研究。作为一名学生,朱弘智已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
紫金山实验室是江苏科创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徐子敏表示,十年来,江苏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333工程”“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等人才工程,着力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人才结构体系。截至去年底,江苏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9.2万人,比2012年增加3.1万人,增长50.8%;拥有两院院士79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8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数约占全国高校10%。十年来,江苏高校共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461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5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573项。
近十年,江苏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长,累计获得科技经费总额1880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经费73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去年,江苏高校获得科技经费285.49亿元,较2012年的121.14亿元增长1.4倍。“江苏始终聚焦科技攻关能力提升,全面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徐子敏介绍,目前,江苏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余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69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0家,较十年前增长近2倍,居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获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居全国第二;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3个,居全国第一。
江苏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导向,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大限度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7月19日下午,博冠体育南京工业大学实验楼。一瓶酱油色的污水经过一套装置处理后,变身为透明的可以养鱼的纯净水。校长乔旭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利用创建临氧裂解新概念和反应分离新技术发明的“三废”原位减量新技术,实现化工过程“三废”近零排放。
乔旭教授团队研发的“嵌入临氧裂解过程的‘三废’治理与化学品生产耦合关键技术”,通过3项创新实现化工及相关行业生产的源头绿色化、过程减量化、治理精准化。
这项技术获得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被成功应用于环保与相关产品生产一体化融合,实现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制造。专利技术入股孵化出南京资环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产品技术独家转让给中盐常州新东化工、江苏飞亚化学等企业,建成全国首套化工“三废”临氧裂解一体化净化撬块装置和全球最大4.5万吨/年二苯胺、1.2万吨氯代苯甲醛(含氯代氯苄)等工业装置。
记者了解到,全省高校现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0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高校专利转让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徐子敏说,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数和成交额分别从2017年的18661项、82.3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7009项、124.8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4.7%和51.7%;累计成交约11万项,成交额539.5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8.7%。“面向新征程,江苏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创新型国家、省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