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博冠体育》长达10分钟报道一场颠覆式的教育革命已经到来
发布时间:2023-06-19 20:19:13

  博冠体育不少家长对此表示看不懂,“不是说好了‘双减’吗?为啥考生们还觉得数学更难了”博冠体育。

  如果你到现在还认为“双减”就是等于可以躺平了一起吃教育的大锅饭,那说明你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教育重大变革还一无所知。

  5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在当天的头条,用了足足10分钟,全面报道了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相关规划和方向。

  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从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们必须承认,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的确为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选拔出了相当多的优秀人才。据测算博冠体育,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我国也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说明,我们以前走的路,是正确的。

  但是,时代在发展,需求在变化。中国未来的目标,要完成的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样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因此,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就成为了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未来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未来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新闻联播》里说得非常明确: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比如,清华有“丘成桐班”博冠体育,北大有“数学英才班”,中科大、西安交大、东南大学、四川大学都开设了“少年班”。一旦学生能够凭借特长入选这些班型,就能得到高考分数的优惠博冠体育,部分高校甚至直接免去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可以一路读到硕博阶段。

  就在今年4月,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最新动态。全国18所中学被授牌“丘成桐少年班”,四川唯一入选的是成都七中。6月1日,丘成桐少年班也已经公开出现在了成都七中(林荫校区)2023年的高中招生计划中,面向四川全省招生,总共15人。成都市教育考试院在6月17日公示2023年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计划(新增部分),成都市树德中学也将开设丘成桐少年班,总计15名,面向全省招生。

  注意,开设在全国18所中学的“丘成桐少年班”,是面向初中招生。换句话说,如果说以前的高校主要还是面向高中招录人才,那么,现在的部分顶尖高校,已经通过创新班型或者是和高中合作办学的形式,把人才选拔进一步下探到了初中。

  对此,有家长认为,高校招生在中学里的一再下探,这是否在鼓励超前学习?这是要把高考选拔卷到小学和初中的节奏吗?

  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那就谬之远矣。因为,这样做的目的,不但不是鼓励大家去卷分数,反而恰恰是要把那些真正有热爱、有兴趣、有天赋、有特长的孩子,从应试教育中捞出来。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没有这些多元的升学渠道,那些有天赋的孩子们高中三年以前在干什么?他们可能在被迫地刷题、应试,最后虽然可能在高考中取得了一个好分数,但也失去了最重要的创新能力,甚至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所以,有目共睹的事实是,近些年来,五大学科竞赛、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录取、创新班型正在成为高校招录人才越来越重要的通道之一。

  也许有人会想,我的孩子似乎没有什么特长与天赋。那我就继续走刷题应试的路子博冠体育,争取在高考中获得一个高分从而进入大学。

  那你可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趋势,现在的中高考已经不再是靠机械刷题就可以制胜的了。

  比如刚刚结束的2023年成都中考语文科目,作文题目是从2008年到2023年中,任选一年,你会回到哪一年。多位老师在点评题目时都提到,这个作文题目,“有些意料之外,但又合情合理”,典型的开放式、反押题、反套路。

  而且,不仅仅是成都中考,包括今年的四川高考,各个科目的试题,无一例外都在旗帜鲜明地持续反套路、反机械刷题、反死记硬背,更加注重开放性,灵活性,思辨性、学理性、探究性、实践性。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很多高校在创新班型的选拔中,除了传统的卷面考试,普遍还有一个考核流程:临时给学生们一个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这个知识点解决问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现学现用”。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考试形式的变化,背后却是极为深刻的人才选拔底层逻辑之变:

  所谓创新型人才,比的不是机械应试,更不是知识储备,而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家长依然困惑:该如何看待义务教育段的“双减”?为何小学一二年级又不做作业也不考试了?

  我们注意看,立德,树人,四个字,没有一个字与考试有关。简单来说,义务教育不是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而是要打磨好一个人的底色。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从更长远的角度,去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保护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而不是把他们统一培养成流水线上的应试机器。

  与此呼应的是教育部在6月6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的五大任务和十四项具体部署,时间是规划到了2027年。这也基本明确了未来五年基础教育的改革深化方向和目标。

  五大任务中,“教育评价牵引行动”就是其中之一。什么是教育评价?像高考这样的考试,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评价。但现在,评价手段要持续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明确信号。

  所以,有些真相可能会戳心,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考试。

  那这是否意味着没有特长、不会考试的孩子未来就没有出路了呢?当然也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非是人均学历都要达到硕士博士,而是既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也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因此,无论是教育的参与者,还是教育的接受者,都应该深刻领会到这场教育变革背后的深层含义:教育既是民生,也是国计,既要公平普惠,也要高质量和创新发展。

  如果说得再大白话一些,作为家长,在今天,当你在考察和选择某一所学校时,如果某个学校对自己的创新培养能力只字不谈,反而只是夸夸其谈升学率和重点率,你其实更应该警惕,而不是心动。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青萍之末,还是微澜之间,无一不在昭告:时代的潮水,早就已经有了新的奔流方向。